反滲透系統預處理原理及工藝 反滲透系統預處理概述 對于反滲透膜元件而言,大多數情況下的水源是不能直接進入反滲透膜元件,因為其中所含的雜質會污染膜元件,影響系統的穩定運行和膜元件的使用壽命。預處理就是根據原水中雜質的特性,采取合適的工藝對其進行處理,使其達到反滲透膜元件的進水要求的過程,因其在整個水處理工藝流程中的位置在反滲透之前,所以稱為預處理。 一、反滲透系統預處理的目的: 1.防止膜表面上污染,即防止懸浮雜質、微生物、膠體物質等附著在膜表面上或污堵膜元件水流通道。 2.防止膜表面上結垢。反滲透裝置運行中,由于水的濃縮,有一些難溶鹽如CaCO3、CaSO4、BaSO4、SrSO4、CaF2等沉積在膜表面上,因此要防止這些難溶鹽生成。 3.確保膜免受機械和化學損傷,以使膜有良好的性能和足夠長的使用壽命 二、反滲透系統預處理設計的工藝 地表水中懸浮物含量小于50mg/L時,可采用直流混凝過濾方法。 地表水中懸浮物含量大于50mg/L時,可采用混凝、澄清、過濾方法; 地下水含鐵量小于0.3mg/L,懸浮物含量小于20mg/L時,可采用直接過濾方法。 地下水含鐵量小于0.3mg/L,懸浮物含量大于20mg/L時,可采用直流混凝過濾方法。 地下水含鐵量大于0.3mg/L, 應考慮氧化除鐵,再考慮直接過濾工藝或直流混凝過濾方法。 當原水有機物含量較高時,可采用加氯、混凝、澄清、過濾處理,當這種處理仍不能滿足要求時,可同時采用活性炭過濾法除去有機物。 當原水碳酸鹽硬度較高,經加藥處理仍會造成CaCO3在反滲透膜上沉降時,可采用軟化或石灰處理。當其它難溶鹽在RO系統中結垢析出時,應作加阻垢劑處理。 值得一提的是,鋇和鍶并不總是存在于原水分析中,然而,盡管它們濃度很低,但只要水中硫酸鹽的含量大于0.01mg/L時也很容易結垢析出在膜表面上。而這些垢又較難清洗去除,所以應盡可能防止在膜表面上形成這些垢。 當原水硅酸鹽含量較高時,可投加石灰、氧化鎂(或白云粉)進行處理。當硅存在于RO給水中的濃度大于20mg/L時,必須作結垢傾向的評估。由于硅垢的清洗比較困難,故防止其在膜上結垢是十分必要的。
上一篇:怎樣判斷反滲透設備是否需要清洗?
下一篇:天然水中含有哪些雜質?如何分類?